不同AI工具在原型設計上的真實差異。這不是基於規格比較的理論分析,而是來自23天實戰中血淚斑斑的真實經驗。從Day3開始的工具探索,到Day10的深度切換實驗,再到昨天的文件生成驗證,每個階段都讓我對AI工具選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AI協作工具大致可分為兩類:視覺化協作工具(Claude網頁版、Cursor IDE、ChatGPT等)和CLI命令行工具(Claude Code、Codex CLI、Gemini CLI等)。本文基於原型設計需求,專注比較視覺化協作工具的實戰差異。CLI工具雖然各有特色,但協作方式與視覺化原型設計的需求差異較大。
Day3的對比實驗讓我意識到一個重要觀點:在prompt層面上,兩個工具的差異其實不大。相同的prompt在不同工具上都能產出可用的結果,真正的差異在於各自的預訓練模型特性和默認思維模式。
Claude的思維特性:
Claude在處理使用者體驗和介面設計時展現更細膩的考量。即使是相同的prompt,它傾向於從使用者角度思考,會自動考慮「店員在客戶面前操作iPad」背後的隱私保護、視覺層級、專業形象等細節。這不是因為prompt寫得更好,而是模型本身對UX設計有更深的理解。
ChatGPT的工程導向:
ChatGPT的回應更偏向技術實現和系統架構。同樣的需求描述,它會優先考慮資料結構、API設計、擴展性等工程層面的問題。這種特性讓它在技術規劃階段很有價值,但在原型設計的初期可能會過度複雜化。
關鍵發現:
真正影響協作效果的不是prompt寫法,而是要理解不同AI工具的「思考偏好」,然後將合適的任務分配給合適的工具。這比花時間研究不同工具的prompt技巧更有效率。
Day10的工具切換是整個專案最重要的轉折點。Dashboard設計讓我深刻體會到不同工具在開發實現階段的巨大差異。
協作模式的根本不同:
Claude更像是設計顧問,擅長概念討論和架構思考。當我說「設計一個Dashboard」,Claude會先理解業務需求,分析使用情境,然後提出完整的設計方案。但當需要調整logo位置、修正版面跑版時,Claude就顯得力不從心。
Cursor則更像是技術實現夥伴。它在IDE環境中提供即時預覽、精確除錯、快速迭代的能力。當我發現Dashboard的底部Tab在iPad直向模式下出現問題時,Cursor能立即定位問題並提供修正方案。
即時調試能力的關鍵差異:
最明顯的差異在處理視覺細節時體現。相同的「調整按鈕樣式」需求:
Claude協作流程:描述問題 → Claude提供新代碼 → 手動替換 → 手動測試 → 發現新問題 → 重複循環
Cursor協作流程:描述問題 → 即時預覽修改 → 發現問題立即調整 → 一次完成
代碼品質的意外發現:
Cursor在代碼結構管理上表現更好。Day12客戶管理系統時,當HTML文件超過1200行時,Claude開始出現定位困難,而Cursor建議的文件分離策略(HTML、CSS、JS分離)大幅提升了協作效率。
基於工具特性差異,我建立了「Claude + Cursor」混合協作流程,經過多個頁面驗證後證實效果顯著。
第一階段(概念設計):使用Claude
第二階段(原型實現):轉移到Cursor
第三階段(文檔整理):重回Claude
效率提升的量化數據:
以Dashboard設計為例,混合流程相比單一工具協作節省了約40%的時間。主要來自減少重復解釋、精確問題定位、快速視覺調試三個方面的效率提升。
23天協作中最重要的發現是:好的prompt設計比工具選擇更重要。雖然不同AI工具在prompt層面的差異不大,但結構化的prompt設計和完整的上下文提供,是確保協作品質的關鍵因素。
統一prompt結構的價值:
建立標準化的prompt模板後,無論使用Claude還是Cursor,都能維持一致的協作品質。關鍵是在prompt中明確包含:使用情境描述、技術要求、業務邏輯、預期輸出格式。這種結構化方式讓不同工具都能準確理解需求。
Project Knowledge的輔助角色:
iPad設計規範、業務邏輯文檔、成功案例模板這些檔案,實際上是為了補強prompt的上下文。當prompt無法包含所有必要資訊時,這些文檔成為重要的背景知識來源,讓AI能做出更精準的判斷。
跨工具prompt遷移的策略:
經過實測發現,同樣的prompt結構在不同工具間幾乎可以直接使用。真正需要調整的是對工具特性的理解:Claude更適合開放性的需求描述,Cursor更適合具體的技術指令,但prompt的基本架構可以保持一致。
Claude協作的邊界認知:
Day9登入系統設計時遇到的logo置換、品牌色彩調整問題,讓我理解到這不是prompt不夠精確的問題,而是工具本身的定位差異。Claude作為對話型AI,專精於概念討論和架構設計,但在視覺細節的即時調整上有天然限制。
Cursor協作的引導差異:
Cursor需要更具體的技術指令,但這不代表要學習全新的prompt技巧。實際上,相同的需求描述在Cursor中都能得到理解,關鍵是要明確告知「我要修改哪個檔案的哪個部分」,這是IDE整合的特性,不是prompt寫法的問題。
文件分離的共同需求:
Day12發現的1200行代碼協作困難,在Claude和Cursor上都存在相同問題。這證明了工具差異不如任務複雜度的影響大。當問題範圍超出AI理解能力時,解決方案是任務分解,而不是改變prompt策略。
沒有萬能工具的現實:
每個AI工具都有專精領域和能力邊界。Claude擅長概念思考和使用者體驗,Cursor擅長技術實現和視覺調試。認清這些差異比追求單一完美工具更實用。
方法論比工具更重要:
建立結構化的設計規範、標準化的協作流程、完整的記憶系統後,工具差異的影響大幅降低。好的方法論讓任何工具都能發揮更大價值。
實際選擇建議:
協作效率的真相:
經過23天實戰,我發現提升協作效率的關鍵不是掌握各種prompt技巧,而是:1) 理解不同工具的思維特性,2) 建立完整的專案知識庫,3) 根據任務特性選擇合適工具。這比研究prompt差異更能提升實際工作效率。
工具比較的價值不在於找出「最好」的工具,而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特性,建立適合自己工作流程的協作組合。最重要的收穫是:好的協作能力是可以跨工具應用的核心技能。
最適合的工具組合不是最先進的,而是最符合實際需求的。AI時代的工作方式,需要的是工具整合能力,而不是工具依賴。
參考資料: